我眼中的通证经济(二):由付鹏老师的“叠叠乐指数”浅谈稳定性 | |
发表时间:2022-10-06 阅读次数:331 字体:【大 中 小】 | |
最近复读了付鹏老师的旧文(注:付鹏,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,央视特约财经评论人)《从“叠叠乐游戏”看美股市场的结构问题》,他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“叠叠乐指数”。 叠叠乐游戏是什么?它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是抽木块,原名是 Jenga,是由一块块的积木叠成一个稳固的积木塔,大家轮流抽取塔上的任意积木,如果塔在谁抽走的那一刻倒塌了,谁就是输家。在这个游戏里,木塔层数越低,稳定性越好;积木块越多且层叠紧密结合,稳定性越好;从不同的层级取走越多的木块,稳定性越差。随着木块的抽取,木塔倒掉的可能性和概率不断加大,风险越来越大;随着风险增加,理论上对价的筹码和回报也增加(比如喝酒时玩,随着木块的抽取,赌的酒的数量是越来越多的)。 于是,引申出了“叠叠乐指数”: 理论上可以把塔的高度理解成价格,或者价格预期,每一个木块都是支撑资产的必要要素,要素越齐全,支撑的价格越扎实,价格可能就会越稳定;要素在一个个消退,不等于价格马上就要坍塌,随着这些要素的逐渐消退,支撑它价格的稳定性在逐渐下降,意味着再次博弈的风险是非常高的,甚至出现风险和回报不成正比的状况。 木块可以是行业的壁垒、行业的发展方向、公司的高管、企业的经营情况、盈利情况、负债情况等等,杠杆是特殊的木块,它只能往上面叠加提高塔的高度。在叠积木的时候,认为它可以支撑起来更高的价格,或者说更高的预期,市场需要的是增加一个要素证明它可以支撑,即我们放入木块,那么稳定性就会增加;反过来,去掉一个要素,它的支撑点就会减少,稳定性就会减少,尤其是去掉的这个要素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,稳定性必然出现问题。 放到市场上来说,一个公司的价值投资是支撑它价格能走很远的最重要的这些木块。企业最初是一个松散的积木塔,在发展过程中不停地把这些木块填进去,这个塔会变得基础越来越牢固,这可以理解成价值;如果没有填回去,反而是叠在上面,这就可以理解成估值,大家先给予它一个很高的预期,然后慢慢地等他的盈利增长、企业汇报、市场扩张,把缺失的木块填回去。差别就是,估值不稳定,价值相对来讲比较稳定,估值也不等于它马上就会倒塌。当市场出现以估值为主导的市场结构,理论上它的稳定性就会下降。而市场最好的模式,是填一个估值,塔上面不断的增加高度,塔下面不断用其他要素填进去撑住,这样的价格上升就是很有利的。 因此,“叠叠乐指数”的核心观点是: 木塔稳定性不反映市场的涨和跌,稳定性原则上是领先于价格的。而稳定性不等于资产价格不能涨,系统性风险出现的征兆,不是资产价格的下跌,而是指稳定性下降。 通过对“叠叠乐指数”的分析,再结合近期数字货币市场的震荡,让我们从“叠叠乐指数”的思路来分析通证经济的稳定性。最近数字货币市场最出圈的事情是 Luna 币的归零,Luna 币曾被冠以币圈茅台之称,一度达到列虚拟币前五的 400 亿美金市值,之后四天内暴跌三千万倍,累计跌了一亿倍。Luna 币的模式简单说,是你每质押 1美元的 Luna,项目方会给你一个 UST(算法稳定币,没有保留资金储备,通过智能合约来维持其与美元的“挂钩”,将其价值保持在 1 美元,UST 采用的是和 Luna 的套利来实现这一过程),在理财协议 Anchor 下你持有的 UST 会产生年化 20% 的收益,你质押的 Luna 会被用来购买 BTC,当 UST 价格下降项目方会用 BTC 回购 UST 从而拉升UST价格使其回到1美元。 现在让我们用“叠叠乐指数”来分析 Luna。Luna 价格的上涨核心要素是 UST 的总市值(流动性)、市场对 UST 需求的增长、市场对 Luna 的买入信心。把这三个要素再进行细化,可以简单分为 UST 的生态发展(交易费和手续费等利润可以反哺 Luna )、UST 兑付能力的保持(即和美元 1:1 的挂钩)、UST 和 Luna 的市值比保持低位、Luna 基金会的资金储备增加等等。当 Luna 市值达到 400 亿美金的时候,这些要素的情况如何? UST的生态发展:
UST 兑付能力的保持:
UST 和 Luna 的市值比保持低位:
Luna 基金会的资金储备增加:
上面列举的 13 个重要要素中,抽走 8 个,填回 3 个,顶部叠加 2 个。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Luna 的稳定性已经下降,已经出现了系统性风险,当系统性风险反映到价格上时,随着更多木块的抽走,如做市商的做空、交易所的下架、救市储备金迟迟不进行救市等,木塔轰然倒塌,Luna 价格归零。 所以,为保证通证经济的稳定性,“叠叠乐指数”的思路从宏观上提供了很好的设计模型和分析方法。故不再提炼,同时会涉及到具体的项目内容,也不便再开展了。 |
|
上一篇:我眼中的通证经济(一):由Web3.0链游STEPN浅谈可持续性 | |
下一篇:我眼中的通证经济(四):数字经济的“血小板”和 Web 3.0 |